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二章 修缮 (第1/3页)
第八十二章修缮
樊关壮工们的劳动成果还算不错。观察了两日,沈启堂对工程进度很表满意。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况进行,也许只用半月时间就可以顺利完工,毕竟这只是一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小工程。
如果能提前完工,就又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了。
沈启堂心中喜悦,在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后,放心地将这处的工程交给了督吏王好古和县令刘兹负责。
沈启堂快马加鞭地赶往谷城县境,这一次依然有刺史丁晋陪同。说实话,沈启堂在对方的殷勤照拂下,有些感动了,毕竟如果没有丁晋的帮助,他在第一站樊关县,就可能要碰一鼻子灰。
没想到谷城县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虽然谷城没有像樊关那样闹到无徭役可派的地步,但是此处的工程既多又繁,再加上谷城令邵凤康先前已经委派大量民众去处理汉水部份支流的疏通工作,劳力资源缺口太大,如果全部靠雇佣工做事的话,沈启堂简单做了下核算,不禁吓了一跳,即便朝廷能如期拨款。资金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朝廷的本意是要用免费的徭役,工部的那些大老爷们在做预算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人力这方面的支出。
现在行文去让他们重新合算?不说最后能不能达成妥协,就说互相扯皮的那些时间,沈启堂就知道自己浪费不起,来到襄州可是整整一个月了,另外一件更重要的大事尚未启动。
责成谷城县官吏解决问题?也许可行,毕竟自己身负谕命,不过其中也有两个难题。一个就是沈启堂深知工程之事,如果硬性摊派,导致下层执行者心不甘情不愿,恐怕偷工减料、劳民伤财的事情是免不了的,这是沈启堂不愿意看到的情况;第二,邵凤康以前在长安做官时,两人私谊甚佳,也不好意思硬性逼迫于他,再说谷城县的情况也是一五一十地摆在他面前的,只怕就算逼也是逼不出办法的。
在谷城整整呆了七日,沈启堂依然没有想出好的解决办法,这期间,他除了象征性的派十几个民夫修缮了一下谷城南大门外,一无建树,不是他不想干,而是怕一个用度不好,工程费用再行超支,以至于后继无力。
好在襄州刺史丁晋已经看出一点他的窘迫,寻了个机会。试探地道:“沈大人这次监督修我城郭,切实力行,使坚城永固,水利通畅,确保民等之田园,庶几免受敌骑之侵害,实在令我等感激不尽。不过,工程繁复,劳心竭虑,沈大人也需注意休息,免得贵体受恙,那就是本官的罪过了。”
沈启堂知道这几天自己的气色很不好,难怪丁晋会认为自己生病了,不过他是有苦自己知,只得惭愧笑道:“这太不敢当了,施工修城,是出之于朝廷,行之以圣裁。施工切实,则是贵境父老子弟们笃实之功,于下官何有?万万当不得使君大人的感激之情。”
“不!沈大人太过言谦了,本官听说樊关城郭只用了区区十日。已经即将完工。昔日,类似的情形已经有过几次了,但是从未有像沈兄这样如此迅速切实的,一再拖延,迟迟不竣,碍及农期,乃使田园荒芜,民不堪苦。像此次这样,事倍于人,而所耗之人力、时日,皆半于人,且施工之切实,亦数倍于人,本官确实见所未见。沈兄能为我襄州百姓减轻许多负担,本官怎不感激涕零呢?”
丁晋说得很真诚,沈启堂心中更是惭愧,看得出来,这位丁刺史确实是一位爱护百姓的好官,和这样的官员勾心斗角,沈启堂觉得自己有些卑鄙。
不过心中的感受是不能向对方照实说出来的,沈启堂想了想道:“不瞒使君大人,下官确实遇到些问题,苦于无法解决,如果使君能不吝赐教,沈某感激不尽。”
接着,便将自己遇到的困境,如实向丁晋说明。
丁晋听完后,印证了自己的猜测果然没有出错,沈启堂确实是缺钱了。遇到这种修缮工程,朝廷很少会给足款项,因为朝廷也缺钱。
在过去的成例中,那些负责的官员也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应对方式,无外就是偷工减料、虚报增减、拆东墙补西墙,工程的结果自然也是敷衍了事,本来可以支持十年数十年的,往往三五年便破败不堪。
可是没想到这个沈启堂却是个死脑筋,严把工程质量,将工程做得非常切实,还不懂虚报应对,像他这样行事,怎么不可能不缺钱,不出问题?
当然,丁晋也不能不承认,在其中,他是为促使问题形成出了那么一点点力的。
不过丁晋的目的自然不是想破坏修缮工程无法进行,这不符合他的利益,不符合襄州的利益,看到沈启堂焦虑不堪,丁晋认为火候差不多到了,是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
当下,丁晋笑道:“原来沈大人顾虑在此。如果沈兄早说。本官怎会再让沈兄忧虑。此前,听沈兄说这次施工并不用到民间一草一木,便民于农闲之际,下官还以为朝廷拨付充裕,真没想到沈兄手头早已捉襟见肘,也难为沈兄勉为其事。”
沈启堂老脸一红,为自己曾经信心十足的吹牛颇感难为情。
丁晋正容道:“沈兄仁民之心,确为本官佩服,但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