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一百零五章 占领区 (第1/3页)
见到袁晨皓的第一眼。裴承毅就发现了他身上的变化。
与两年前相比,袁晨皓成熟了许多。作为近10年来,表现最突出、晋升最快,被认为最接近裴承毅的年轻将领,袁晨皓的经历与裴承毅有很大的区别,直到最近两年,才算走上了正轨。严格的说,袁晨皓比裴承毅差远了,在绝大部分人看来,袁晨皓不但运气不如裴承毅,在战场上的表现也不如裴承毅。裴承毅能在半岛战争中一战成名,与他以上校参谋身份担负起前线指挥重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袁晨皓能在印度战争中出名,是因为他协助裴承毅打赢了战争。
运气并没永远眷顾裴承毅,也没有永远抛弃袁晨皓。
印度战争后,裴承毅与袁晨皓的境况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
首先是裴承毅卷入争夺总参谋长宝座的斗争,不得不明哲保身,主动放弃总参谋部的工作,去了装备办公室。接着袁晨皓收到调令,到南亚战区担任参谋长,因为南亚战区暂时没有设司令官。所以由参谋长领司令官的职权。
一年多下来,袁晨皓在南亚战区混得风起云涌,早就成了一方诸侯。
用战区制取代军区制后,虽然各战区司令部的职权受到了很大限制,比如人事大权全部收归国防部,战区司令部只有指挥部队作战、安排部队训练、调动部队驻防等军事指挥与军事行政权,但是战区司令部的主要职能是对外,即面向周边国家与周边地区,国内的军事力量仍然由总参谋部统一调遣,所以战区司令部的权力灵活性非常大,在某些时候就是共和国处理涉外事务的强力机构。比如在2036年6月份,一支在苏丹南部地区活动的工程勘测队伍遭到当地**武装力量突然袭击,数十名工程人员被扣做人质,负责营救工作的就是南亚战区司令部。
打击恐怖组织只是战区司令部的职责之一,准确的说,战区司令部只有一个职责,那就是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打击恐怖组织只是履行该职责的手段,因此还有其他的手段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对南亚战区来说,最重要的工作不在非洲大陆上,而是在印度半岛上。
印度战争结束之后,共和国按照战前与战争期间做出的承诺,没有肢解印度,而是在印度推行相对松散的联邦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划分占领区。除了共和国的占领区之外,其他6个参战国都有相对独立的占领区。
巴基斯坦的占领区为古吉拉特邦与拉贾斯坦邦,约占印度国土面积的7.1%。不得不承认。巴基斯坦当局认清了形势,做出了最聪明的选择。按照战前约定,除了获得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之外,巴基斯坦可以在印度西北地区控制占印度国土面积12%以内的地区,其中不但包括拉贾斯坦邦与古吉拉特邦,还包括喜马偕尔邦、旁遮普邦、昌迪加尔中央直辖区、北安恰尔邦等地。划分战区的时候,巴基斯坦出人意料的放弃了喜马偕尔邦等地,只要求获得拉贾斯坦邦与古吉拉特邦,并且要求在安置穆斯林的时候获得支持。
当时,巴基斯坦当局此举别说外界不明白,很多巴基斯坦人都不理解。要知道,占印度人口总数13%左右、也就是大约2.2亿穆斯林中的70%,也就是大约1.5亿穆斯林集中在印度西北地区的几个邦,巴基斯坦当局参与印度战争的直接理由就是解放遭到印度政府迫害的穆斯林。好不容易击败了印度,巴基斯坦当局却放弃了穆斯林最集中的地区,与当初参与战争的意图背道而驰,根本没办法解释。
不到半年,就没人怀疑巴基斯坦当局的英明决策了。印度西北地区不但是穆斯林集中地区,也是印度教徒集中地区,更是印度人口最集中地区。当地不但有1.5亿穆斯林,还有大约3亿印度教徒、以及近1亿少数民族居民。也就是说。如果巴基斯坦按照战前安排占领印度西北地区,至少得担负起维护社会秩序的工作,而要解决5.5亿人的矛盾,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加上印度西北地区不是农业产区,粮食生产无法做到自给自足,那么巴基斯坦占领印度西北地区,等于背上了一个沉重的负担,光是解决5.5亿人的吃饭问题,就能让巴基斯坦当局焦头烂额。
主动放弃,不等于什么也没得到。
按照巴基斯坦与共和国达成的协议,在仅占领拉贾斯坦邦与古吉拉特邦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当局可以在与印度正式签署和平协议之前,向两地迁徙1.2亿穆斯林,并且在印度恢复正常秩序之后,有权与印度当局就穆斯林的迁徙与安置问题进行谈判。作为交换,巴基斯坦当局必须履行在战前做出的承诺,即在不占领喜马偕尔邦等地的情况下,依然按照承诺出动军事力量,协助共和国维持当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