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纳瓦尔大空战 (第1/3页)
凌晨一点左右,中华帝国轰炸机群飞临斯大林格勒上空,整个斯大林格勒城市原本一片漆黑,但很快这座城市外围陆续亮起了由25万盏等组成的一个个的巨大的白色指示箭头,箭头直指的方向就是德军集结位置。
在高空上的中华帝国空军指挥官和各级飞行员们很容易就能够看清指示箭头,于是将一枚枚高爆航空炸弹投向同盟**阵地。当然,也有不少炸弹投在了苏军阵地上,但苏联早已撤离。
德军地面防空火炮迅速开火,但是由于中华帝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业已实现了在万米高空投弹的能力,超出德军地面防空炮的射高,可以放心大胆的投弹。
顷刻间,上万吨航空炸弹自万米高空投下,发出耀眼的摩擦火光,犹如天降流星雨一般。很快无数啸叫声传来,几十秒钟后,漆黑的大地上绽放出无数火红色的小原点。原点不断的扩大,很快连成一片,变成一片火海。
中华帝国空军的航空炸弹威力极强,拥有小核弹之称的黑索金装药的航空炸弹,新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白磷弹三代,甚至还有十几枚来自北洋科技用来进行战场试验的贫铀弹,这些炸弹顿时给同盟**队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亡。
空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整个斯大林格勒外围方圆100多公里的范围内一片火海,烈火滔滔。犹如白昼一般。同盟**队死伤十几万人,四百多辆坦克、六百多架飞机,火炮阵地几乎全灭,所有大炮损失殆尽。更大的则是同盟**的后勤物资中心。上百万吨囤积的用于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军火、燃油和各种弹药、医药等物资悉数被炸毁和烧毁,上万辆军车被炸成了废铁。
中华帝国空军完成投弹任务后,迅速掉头飞回。赶在天亮前返回中华帝国境内。
当夜空袭过后不到两个小时,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顿时展开了反击。但依然遭到德军拼死抵抗。因为德军很清楚,一旦这个时候撤退,他们的后背将会被打满了子弹孔。
苏联红军猛攻两个小时后,见德军丝毫没有后退之象,斯大林担心中华帝国空军的这次空袭没有给德军造成重创,为了安全起见,他下令苏军停止进攻转入防御,等待天亮后再视情况而定。
斯大林的误判导致德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当夜德军拼死抵抗,避免了被苏军反扑而全面溃败的危险。
德F集团军群由于遭到空袭被重创,装甲兵力虽然依旧强大,但因为弹药库被摧毁,补给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所以德军指挥官当机立断,下令部分德军断后,主力迅速后撤。被迫转入防御态势。
于是,德军在行进间占领斯大林格勒的计划被粉碎,希特勒不得不重新制定作战计划。
由于中华帝国空军的帮助,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暂时摆脱了威胁,德军选择暂时后撤。但整个苏德战场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因为整个同盟国在苏联方向上的兵力高达一千万人,苏联红军依然处于绝对劣势。
虽然中华帝国参战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是就因为中华帝国国内的民调依然拒绝政府参战,使得中华帝国政府只能有限的直接出兵帮助苏联,海军只能出动潜艇,空军只能出动夜间轰炸机群,一切都还得偷偷摸摸的。
由于中华帝国空军只能在晚上出动轰炸机群协助一下,到了白天,就会出现大批的德国战斗机群控制天空,苏联空军尽管装备了一千多架从中华帝国进口的先进歼十战斗机,但是由于苏联空军飞行员训练和经验都不足,跟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同盟国空军作战败多胜少,制空权基本上是同盟国空军的。所以到了白天,苏联红军基本上就只有挨打的份。
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很快稳住了战线,从其他方向上抽调回来大量部队,包括强大的防空高射炮兵,配备150毫米大口径高射炮,用来对付万米高空上的轰炸机群。
德国统帅部似乎很清楚当夜袭击斯大林格勒外围德军的轰炸机群属于哪国,但苦于没有击落对方任何一架轰炸机群,没有丝毫证据的德军只能指责中华帝国又卖给了苏联空军强大的轰炸机,而中华帝国则例行公事般的予以否认。
中华帝国对苏联的矛盾心理使得中华帝国并不想过早的帮苏联对抗同盟国,但也不希望苏联过早的被同盟国灭掉,这个纠结的心态使得中华帝国政府和军方在苏联问题上始终不出全力,但也不是坐视不管。
中华帝国随后派出了庞大的空军志愿军飞行员团队抵达苏联,一方面帮助苏联红军训练飞行员,另一方面中华帝国空军亦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实战检验一下中华帝国空军的先进战斗机的性能以及实战培养中华帝国自己的飞行员,为将来参战提前热身。
从八月初开始,中华帝国空军各大航空学校的毕业生实习改为远赴苏联参加国际人道主义任务,实际上就是以志愿军的身份间接代表中华帝国参战。对此,美德等同盟国强烈抗议,但中华帝国纷纷予以无视,此举进一步加剧了中华帝国跟美德之间的矛盾。
为了检验中华帝国新锐主力战斗机的性能,中华帝国空军首次无偿援助了苏联空军200架歼十一A型战斗机,200架A-5强击机,以及50架歼十一B型双座夜间战斗机和50架A-5双座夜间强击机,但条件是这些飞机的飞行和后勤保障只能由中华帝国派往苏联的志愿人员担任。对此苏联方面不但没有反对,反而予以积极配合,斯大林则高兴的称:“这是中华帝国即将参战的信号,苏联的未来不再黑暗。而是看到了前方的光明!”
不得不惊叹中华帝**方的效率,合同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