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九章 平定淮西
最新网址:m.shengxuxu.net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九章 平定淮西 (第1/3页)

第八十九章平定淮西

襄州新法大获成功的消息。振奋了数千里外的长安城。

革新派以及支持者们,欢呼雀跃,襄州这个成功的典型,足以证明他们所坚持的改革之路是正确的、光明的。

消息甚至惊动了深宫大内的皇帝。

慧帝同样感到非常兴奋,虽然,变法之举是他最为忌惮的权臣—窦刚首倡,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更在乎国家的兴旺、社会的安定,即便此次革新或许会更加壮大窦党势力,他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不只是那些关心国事的老臣,就是慧帝本人,也早已看出这个国家出现了严重问题。亲政后,他痛心于朝廷对藩镇的屈服退让,不满于中央、州县的萎靡不振,焦心于国家税收减少、财政紧蹙,内心深处,同样有着革新变法、富国安民的强烈愿望。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慧帝很早以前,就急于物色能安邦治国的英才,他曾对大臣说:“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表明皇帝确实有着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

但是,自谭孝移开始,到李景俭,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挫折,朝廷几经折腾,不仅毫无起色,反而更是举步艰难起来。

天子毕竟还是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龄,他没有被失败吓倒,依然不甘心地询问大臣:国家怎样才能富强?百姓怎样可以安定?藩镇何时可以尽除?

这些问题,所蕴含的责任太大了,没有人敢回答。从宰相之位上直接被贬为江城县丞的李景俭就是前车之鉴。

直到中书舍人卢承庆大胆地站了出来,大声答:革新,唯有变革,才能消除一切弭患,国家才能强盛。

卢承庆的挺身而出,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宰相窦刚。当时,虽然卢承庆已经在他面前几次提出革新的建议,但是,窦刚认为时机未到——朝堂中还有很多对自己怀有恶意的政敌,而天子的态度同样暧昧难测,此时变法,能够获得的利益并不大。

窦刚的考虑,是把政治利益放在了国家利益之上。

卢承庆没有听从窦刚的劝阻,他无法做到这么一件事:那就是身有强国之策。却坐视国家继续消沉。

卢承庆一向生活在理想和逻辑世界当中,追求完美,不通人情世故,也不屑于人情世故。这样的性格,慧帝喜欢——因为一个过于讲究人情世故的人,是不能做改革者的。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慧帝的性格和卢承庆的有点像,喜欢充满激情地做一件看起来很美的事。

天子对卢承庆愈加赏识,想要对他委以大任,但又有些说不出来的担心,于是询问一向以正直敢言著称的谏议大夫王涯,说你觉得卢承庆怎么样,可堪大任?

结果老大臣的回答让天子很不愉快,王涯抬起他饱经沧桑的双眼,一字一句说了以下这句话:卢承庆为中书舍人有余,居宰辅地位则不足。

意思就是不看好卢承庆的能力,更不看好他的变法。

好在,还有些聪明人已经读懂天子急欲变法革新的愿望,杨如月对慧帝道:襄州试行新法,一举而为雄州。变风俗。立法度,乃是方今之急,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王大人年纪老迈,只怕没有年轻时的锐气了。

慧帝颌首赞同,心中坚定了变法的念头。

天复二年,六月,天子下诏,果断地任命卢承庆为参预政事(副宰相),筹备变法事宜。十日后,天子又在卢承庆的推荐下,任命原户部尚书杜黄裳为“同平章事”,共同主持新法。就这样,一场关乎国运兴衰、关乎民生顺逆的重大改革运动正式开始了。

新法一颁布,立即受到朝中多位大臣的强烈反对。法令虽然刚刚公布,但是因为襄州等地试行新法,搞得惊天动地的,所以他们早已知晓其中内容,对于利弊得失,更是下了一番深厚的研究。

翰林学士范增认为实行“惠农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并没有多大改变,为了一点点的改变,而使天下动荡,非是智者所为。

尚书省左侍郎孔光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变法弊论》,呈交给天子,矛头同样指向新法及卢承庆。这个老头说话一向尖刻,这篇奏章中也不免有些言辞过激之处,结果被御史弹劾为人身攻击,慧帝一生气。将他贬到洛阳城养老。

除了朝廷官员外,士族豪家也对新法多有批评,但是这个时候,新法刚刚实施,风头正劲,一些反对者除了心中恨恨外,并没有起到丝毫的阻碍作用,变革还是浩浩荡荡地在各地推行开来。

………………………………………………………………

天复二年八月,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就是淮西战役终于进入了全面的进攻阶段。

武元宗来到前线督战后,亲自视察了各处军队和战况,当时,他对随行的元帅府司马周侠说:朝廷大军虽看似强盛,但是却一直没有得到有力的战果,问题就是咱们以前实行的那套处处开花的战略是错误的,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才能破开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shengxux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