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六章 阻力(下)
最新网址:m.shengxuxu.net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六章 阻力(下) (第1/3页)

第八十六章阻力下

两地出现的问题。同样和新法有关。

义清县令程公颖,耿直倔强,外号“程耿头”,爱民如子,缺点是做事有些刻板。

他这样的脾气,推行起新法来虽然雷厉风行,但是有些不太注意方式方法,不仅得罪了富户豪门,连那些他一心要庇护的“草民”,都忘记了往日的恩情,对他颇有怨言。

在推行丁田法的时候,程公颖不畏强势他的口头禅就是:大不了不当这腐食官罢了,敢杀敢拼,着实没收了大片被隐瞒的田地,他对属下的要求只有两个:速度和效率。

这样的手段,无疑打了地方豪门一个措手不及,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反应,自家大片良田已经存为了官有。

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些租种富户田地的平民也受到了损失。官吏们为了完成程公颖的命令,害怕被他责罚,于是执行不免严苛。手段不免粗暴,很多租户辛苦劳作了半年,正待丰厚的收获,结果一句“充公”,地没了,地里的庄稼也没了。

程公颖做公一丝不苟,这是好的优点,可是太严厉太刻板,不懂通融,导致他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众怒所怨。

新法的反对者们为了对付这个油盐不进的家伙,于是四处散布谣言,对那些租户宣称官府不仅要没收大片租地,而且还将大大提高租户的税赋,县令程公颖就是主张者。

无风不起浪,这番谣言结合虎狼官吏的粗暴,大量依靠租种为生的农户信以为真,他们将怨恨之情直指程公颖。

其中,有个叫王木三的农户,便对人讲道:“这个程耿头曾投靠淮西乱军,朝廷早该处死他,为地方除害。”

话听到有心人耳中,就不是乡间野语了。王木三被人郑重其事地请到朱门大院里,面对往日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的温和询问,王木三激动地将自己知道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全部交待出来。

原来,这个粗贱的家伙还真掌握着程公颖的死结。

当日,淮西军攻占义清,义清县令王均卿以身殉国。主薄程公颖等数十位官吏则被俘虏。淮西军士们搜索了一番县衙后,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义清县的大印以及数十枚小印,竟然不见了踪影。

虽然是占领军,但是这些印章多少还是有些作用的。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淮西军将领对这个失踪问题很是感兴趣,他责令手下的一名校官刘悟彻查此事,将印章找出来。

刘悟知道这个问题旁人解决不了,任你神通广大,不可能将义清县掘地三尺找失物吧?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找出印章,问义清县原来的官员便可。

可没想到接连问了三个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说不清楚,因为城破时是县令王均卿负责处理这些东西的,不过他们给出了一条线索,主薄程公颖素来和王均卿交厚,也许他知道。

刘悟于是接着审讯程公颖。程公颖确实知道印章藏在哪里,但是他一点说的意思都没有,同样假装不清楚。

对付这种硬骨头官员,刘悟也有自己的妙策。于是他指着被俘虏的几十位官吏说:如果程公颖再说一句不知道,就杀一个人,不开口,也杀一个人。

程公颖想了想后,就交代了,因为他觉得人命最重要,官员印章如果换在平时还算珍贵,现在官员自身都被俘虏了,印章还有什么意义?

程公颖交代了一个藏东西的地方,这个地点在东城很偏僻的所在,刘悟是外来人,不清楚,于是找来一名俘虏衙丁,听程公颖交代清楚后,刘悟着人领着衙丁去拿东西。

后来,印章被启了出来,但是淮西军也没有机会用得上他们,很快,他们便被王武俊的魏博军击败,仓皇退出了义清。

不过印章还是对某个人起了重大作用,他就是程公颖。敌占期内,原义清官员都被杀害了,唯独程公颖,因为他交代了印章藏地,使得刘悟被将军赏识,提拔重用。刘悟对此倒是有些感激,在他的保护下,程公颖侥幸活到了义清光复。

在光复的过程中,程公颖还带领民夫在城内放了一把火。也算里应外合。战后论功行赏,便成为了义清县这个上县之主。

认真说起来,程公颖保全自身来图谋后事,这是明智之举,不能说是投敌。但这样的事情往往最容易被人捏住把柄,倒霉的是,虽然当时的知情者—义清官员们都死了,可是偏偏还有一个知情人也活着,那就是带着去找印章的衙丁、现在的农户王木三。

王木三如果是个聪明人,这件事他应该永远忘记,可是他就是个口无遮拦的家伙,气愤之下,根本没有考虑后果,将陈年旧事全部说了出来。

义清的豪强办事效率一点不输于自己的县令,在得悉程公颖的罪证后,一纸诉状就密告到了长安御史台,而且这个过程完全越过刺史府,很明显,他们担心丁晋从中阻拦或者施救。

对于逆乱之事,朝廷的反应也一向不错,很快,诏旨便下到襄州刺史府,要求丁晋将此事调查清楚后。详细汇报,在此期间,先将义清县令程公颖革职看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shengxuxu.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