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类 全本 排行 记录
第六百五十八章

第六百五十八章 (第2/3页)

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又进而研究在普通教育中哪些课程是核心课程,或称基础课程。他们深切认识到,不论学习任何专业,都必须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这一思想在哈佛大学是很明确的。

德里克.博克于一九七一年出任校长,他十分关注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二十世纪初,美国一般大学文科的课程是按照纵深与横亘相结合的原则来设置的,既让学生对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又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有较为广泛的涉猎。到二十世纪中期,则要求学生在知识广度方面对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领域有概括的基本的理解。到了六、七十年代,以上的课程模式再度受到挑战,由于人类的知识领域空前扩大,各学科之间过去的传统界限已被冲破,使得传统的文科课程结构处于不得不改革的局面。一九七三年,博克校长任命亨利.罗索夫斯基为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责成他负责研究文理学院的目标及哈佛本科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号召教师们献计献策,以集思广益,重新制定有关大学教学的目的和方法。罗索夫斯基任命威尔逊教授研究共同基础课问题,于一九七六年提出一项改革方案,即“威尔逊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制定一种强制性的共同基础课程,以后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并由罗索夫斯基院长亲自主持进一步的修改工作,结果于一九七八年提出了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始付诸实施。

哈佛共出过八位美国总统,四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三十名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如诺伯特.德纳、拉尔夫.爱默生、亨利.梭罗、亨利.詹姆斯、查尔斯.皮尔士、罗伯特.弗罗斯特、威廉.詹姆斯、杰罗姆.布鲁纳、乔治.梅奥等。著名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出自哈佛。中国近代,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哈佛的杰出成就,还表现在校史上和今天还在校任教的教师中,曾出过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依时间排序,他们是:

理查兹,因确定化学元素中原子重量的研究成果,于一九一四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乔治.明诺特,因致力于对贫血病的肝冶疗法取得成功,于一九三四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珀西.布里奇曼,因研究各种物质在极高强度的压力下,其内产生的变化,于一九四六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德华.珀西尔,因发现测量原子核中磁场的核共振法,于一九五二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弗里兹.李普曼,因证实了一种蛋白质“辅酶a”以及发现认识蛋白质的基该方法,于一九五三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约翰.恩德思,因应用组织培养法,培养出骨髓灰质炎疫苗,于一九五四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弗雷得里克.罗宾斯、托马斯.韦勒,因将组织培养法用于研究病毒性疾病,于一九五四年,与约翰.恩德思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乔格.贝克西,因在研究耳朵对声波的反应时,发现了行波,于一九六一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詹姆斯.华生,因写出了dna即所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于一九六二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康拉德.布洛奇,因研究有关胆固醇与脂肪酸的生化合成的反应模型的成果,于一九六四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朱利安.斯温格,因研究量子电子学的贡献,于一九六五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罗伯特.伍德华,因在实验室合成络合物的分子,于一九六五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乔治.沃尔德,因研究视觉生物化学过程取得成果,于一九六七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西蒙.库兹内兹,因提出以gnp的概念,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增长变化的一种测度,于一九七一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韦伯乔丹,哈佛大学博士;英国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历史专家,并在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六零担任哈佛radcliffe大学的校长。

肯尼思.阿罗,因对总体经济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一九七二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瓦西利.列昂杰夫,因提出用于经济的计划和预测的投入产出分析法,于一九七三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范弗里克,因领先将量子力学的理论用于磁性的研究,于197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谢尔顿.格拉索、史替芬.温伯格,两人因用数字假说解释电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