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包围任务 (第1/3页)
第五十二章包围任务
第五十二章包围任务
空气中弥漫着丛林燃烧时呛人的烟味,两天以来,整个同登都变成了烟和火的世界。如果在白天走出防炮‘洞’朝远处放眼一望,外面原本郁郁葱葱的丛林,这时要么变成了乌漆麻黑的像只丑乌鸦一样,要么就是烧着火冒着黑烟。
部队没有忙着继续前进,事实上没有剿清越军特工我们也无法前进。
这也许就是一只现代化部队和装备弱后的部队之间的区别吧在抗美援朝时,我们哪里会管什么后勤补给线有没有受到威胁,几个军的人背上一星期的干粮和几十发子弹光着脚就上路了。而且大多干的都是穿‘插’到敌人后方的活。
可是现在,随着装备越来越先进,比如说坦克啊、大炮啊、汽车啊等等……这些玩意要么就是要用柴油、汽油,要么就是要有大量的炮弹跟进,还有数十万大军的弹‘药’和补给啦等等,这些都会成为部队一个软肋。
所以说无论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这句话还真是有道理的。当年志愿军装备简陋的时候,看起来是个缺点,但其实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而现在我军装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时候,却又时时受到补给的制肘整个部队都变得笨重起来。
正如抗美援朝时期的美军一样,他们也是绝不会让自己补给线暴‘露’在敌人的面前,今天的我们也不会犯这个错误。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停下了进攻的脚步,暂时在同登、高平等地清理残余的越军特工。
相对于攻营拔寨来说,清剿任务无论是在战斗强度上还是伤亡上,都要好得多。但我们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却也并不清松。主要是这些危险都是未知的,越军在丛林中布下了大量的地雷和埋伏。
地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压发雷,只要受到一定压力,它就爆炸。虽说有探雷器,但越军拥有大量的苏式木壳雷,有了吴班长的那个教训之后,谁都不敢过于相信探雷器。
另一种更厉害的是绊发雷,就是用头发丝粗细的铜、铁丝将地雷单个或串联起来挂在树枝上、草丛里或人行小道两侧。只要有人绊住铁丝,马上就会引起连锁爆炸。这种地雷一般体积不大,最大的像馒头,一般都像核桃、李子,颜‘色’为草绿,和山里的野果子一模一样,根本就分不清。
对付绊发雷咱们就别说有探雷器了,连摘个果子或是拉个屎都得小心翼翼的看个清楚……那万一屁股底下就有一枚绊发雷,一坨屎下去它就“轰”的一声……
所以伤亡还是有的,两天下来,就有五名战士在搜山的时候被地雷给炸断了‘腿’。两名战士被挂在头顶上的绊发雷给炸到脑袋当场牺牲。还有一名叫陈代顺的战士,他的牺牲给我们全连的人都留下了特别深的印像。
那是在搜索四号、五号高地之间的一个村庄的时候,家乡人带着一个排的人‘交’替掩护着朝那十几间竹房靠近。我和李水‘波’则在后方分成两个方向用SVD狙击步枪掩护家乡人前进。
“第一组,拐角前方五米处有一个制高点,机枪手火力掩护”
“第二组,前方地形开阔,容易遭到敌人袭击,放慢速度”
我和李水‘波’一边注意着村庄里的动静,一边将村庄的各种有利或是不利的地形报告给执行任务的三排,并引导着他们前进。三排的战士也实时的根据着我们的命令不断地调整队形和火力配置。
这就是协同,同时也是狙击手灵敏的观察力的另一个作用。
在我们的引导下,三排的三十几名战士就像是一个人似的时快时慢的朝村庄‘逼’近。
“等等”这时李水‘波’突然报告道:“八点钟方向的竹楼有人”
“各部队停止前进”我马上命令道:“做好战斗准备,叫里面的人出来投降”
“是”战士们应了声,各自找到有利的地形对着村庄的竹楼架起了机枪、冲锋枪和无后座力炮……
这就是得到上级清剿文件后的区别。这要是在以前,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约束下,在“爱护越南的一草一木,不打骂伤害越南人民甚于自己人民”的方针政策下,咱们敢这样一出现可疑目标就动枪动炮吗?那不被送上军事法庭、不被打成有意破坏我军形像的反**才怪了
但是现在我们就有了底气了,这竹楼能算个啥?能挡得住子弹、炮弹不?
胡少文举起了上级配给我们的高音喇叭,用越南语冲着那竹楼高声喊道:“里面的同志放下武器出来,再不出来我们就开枪了”
“里面的同志出来……”
按照常规是,连喊三遍再等上几分钟,如果还没人出来、没人吭声,那没说的,一片子弹、炮弹砸过去就是
但是才喊到第二声的时候,竹楼的两扇窗户就猛地一开,两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