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五章 庭外交锋(上) (第1/3页)
“斯诺检控官,这里是你让我搜集的资料,里面有媒体评论和调查。”一名实习生将一沓厚厚的文件递给了斯诺。
斯诺接过文件,草草的翻了几页,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舆论的声浪对我们非常有利,接下来的出庭,我们获胜的概率又大了许多。”斯诺得意洋洋的说道。
“斯诺检察官,我不太明白,这些东西和我们即将参与的案件有什么联系?真的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么?”实习生一脸不解的问。
“那是当然。”斯诺摆出一副卖弄的表情,接着说道:“这种舆论的走势会向陪审员传达一个信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伤害别人是不对的,也是不道德的。在开庭的时候,陪审团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被告的开枪打伤路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即便他是为了让路人帮他报警。而到了法庭上,我只要强调被告实施该行为的主动性,就可以将其定义为被告故意的行为。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从而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听起来像不像是故意伤人?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被告的行为定义为故意伤人。”
“那陪审团成员会接受这种理念么?我是想问如果陪审员没有被舆论所影响的话,那该怎么办?”实习生接着问。
“放心,他们一定会被社会的舆论所影响的,这和陪审团成员的构成是直接的关系。”斯诺示意实习生坐下来,接着解释道:“法律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在本土居住,通晓英语,没有听力和智力缺陷,没有犯罪前科的话,都可以成为陪审员,但是在实际筛选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特殊的指向性,控辩双方会筛除掉一些人。”
“比如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生活层次较低的人,会有比较大的几率被控辩双方筛除,因为受到文化程度和日常生活环境的限制,那样的人很难基于证据给出一个合理的判断,你不能指望一个高中辍学的学渣去像学者那样思和分析问题。所以无论是检控官还是辩方律师都会觉得,让那种人成为陪审员是一种冒险。除非被告是某些特定的人群,否则在选择陪审员的时候,控辩双方都会先剔除这一类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