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一百二十六章 进攻号 (第1/3页)
对进攻者来说,战略打击无疑是减少伤亡的最佳手段。
早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就在巴尔干地区打了一场以战略打击为主的零伤亡战争,用数十天的高强度轰炸打垮了南斯拉夫。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完全依靠战略打击打垮对手的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追求零伤亡是每一位战略家的目的。
问题是,当这种追求发展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不再是追求那么简单,而会发展成为某种极端的东西。就像吸了鸦片一样,当指挥官把减少伤亡当成任务指标,就会对一切能够减少伤亡的手段着迷。
战略打击就是如此。
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将加利福尼亚州变成了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无人区”,绝对不是偶然事件。
要知道,加利福尼亚是美国人口最多与经济最发达的州。如果以经济总量计算,这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州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仅次于共和国、欧盟、美国、印度与巴西,超过了人口更多的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国,甚至相当于21个阿拉伯国家的总和。在这个占据了美国本土西部地区三分之二海岸线的州,不但拥有世界闻名的好莱坞,还有现代电子产业发源地的硅谷。可以说,正是加利福尼亚州,才让美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趋于平衡,让原本荒芜的西部地区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动力。
惨烈的战略打击。让这块希望之地变成了绝望之地。
根据战后公布的一些数据,美国当局在战争期间做的不完全统计,在2063年2月底之前离开加利福尼亚,翻越洛基山进入中西部地区的战争难民超过7000万,其中3000多万由美国政府收容、安置在难民营里,另外3000多万则涌入了各大小城镇,成为了美国中西部地区动乱的根源。当然,在没有走出加利福尼亚州的战争难民中,大部分都永久性的留在了洛基山的峡谷里面。到底有多少人在逃难的时候死亡,恐怕谁也无法给出一个准确数字,只是没有人怀疑,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根据战后统计,仅有大约8500万加利福尼亚居民活到了战争结束之后,而在战争爆发前,加利福尼亚的人口是1亿450万,除去国家征召的军人,大约有1500万加利福尼亚人没有活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这些人中,大约一半死于战略打击或者因为战略打击失踪,另外一半则死在了逃亡的路上。首先得承认,死在逃亡道路上的战争难民多半是因为缺乏食物,或者是缺乏有效的医疗救助,还有不少是因为争夺食物或者药品,也有很多死于谋杀,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如果没有共和**队的全面战略打击,这些人不会离开家园,更不会死在逃亡的路上。因为难民主要向东进入洛基山。所以很多难民都死在了山区。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山里,肯定无法给出一个准确数字,只是在战争结束之后的数十年内,陆续有人发现了难民坑,其中最大的一个坑里就有上万具尸骨,最小的一个坑里也有数百具尸骨。可想而知,当时死在山里的难民绝对不在少数,保守估计的话,都在100万以上。
毫无疑问,这是共和国海军的杰作。
正是因为如此猛烈的打击,美国当局不得不在2月底连续两次发出外交照会,希望与共和国进行停战谈判。
问题是,有谈判,不一定有谈判结果。
3月1日,共和国与美国驻瑞士大使进行了第一次非正式接触。因为美国当局并没在照会中提出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以投降的方式结束战争,而共和国早就对外宣布,除非美国当局投降,不然战争只会在彻底击败美国的时候结束,所以这次接触是以非正式、而且秘密的方式进行的,并没公开,也没有邀请除瑞士外长之外的第三者参加。
毫无疑问。这样的接触,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这次仅持续了30分钟的接触中,双方交换了战争意见,特别是结束战争的方式。事实上,双方大使都只是传话筒,相互交换了基本信息。因为是美国当局主动要求就停战谈判进行接触的,所以共和国大使的口气非常强硬,坚持只有美国无条件投降,共和国才会停止军事行动。如果美国当局决定无条件投降,根本就没有必要与共和国为停战谈判进行磋商,所以美国大使的意见很简单,美国不会无条件投降,只会在适当的情况下以谈判的方式结束战争,也就是有条件投降。事实上,共和国当局也不可能指望美国无条件投降,不然就不会答应为停战谈判进行磋商,而是应该直接向美国下最后通牒,要求美国当局无条件投降。
正是如此,在这30分钟的会谈中,美国大使提出了最重要的几个投降条件。
排在首位的,自然是保证美国政权的延续性与合法性,即美国投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