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军登场 (第1/3页)
主力舰队丢光之后。丧失制海权只是迟早的事情。
在共和国海军首先打击卡拉维拉尔角与休斯顿的情况下,美国当局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转移保护墨西哥湾沿岸城市,而是如何保住航天发射能力,即如何保住与共和国争夺制天权的能力。
这个时候,共和国当局也面对着一个艰难的决策。
要不要尽快实施战略打击?
海军已经用行动证明,高强度的火力投送能够对美国本土的战略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且炮击效果不见得比战略轰炸差。虽然美国国土面积全球第四,但是本土不到800万平方千米,内陆城镇到海岸线的直线距离不超过2500千米。如果炮艇从加拿大的多伦多河逆流而上进入五大湖区的话,到美国内陆任何一座城镇的距离都不会超过1500千米。也就是说,即便不依靠天军,海军也有能力单独完成战略打击。
受此影响,2062年的最后一天,海军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战略打击计划。
如果这份计划得到最高统帅部的支持,那就意味着天军被排除在了战略打击行动之外,至少不再是战略打击行动的主宰力量。
毫无疑问,天军绝对不会让此成为事实。
2063年1月1日,共和国天军就在准备不算太充分的情况下,对美国本土的战略目标进行了第一次有规模的战略轰炸。
更重要的是,天军出动的也是最新式的武器:第一代意识遥控空天轰炸机。
“空天轰炸机”这个概念早就出现了,算不上新鲜。问题是。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算起,在近百年之内,空天轰炸机始终停留在理论阶段,直到21世纪40年代才进行了试飞,而且在第三次世界大战打了好几年的情况下都没有得到全面推广,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飞行员的身体过于柔弱。
暂且不考虑作战行动,即便是正常发射,宇航员都要承受巨大的过载!
为了让宇航员顺利进入太空,在发射阶段,不但要穿着笨重的抗荷服,还要固定在座椅上,某些情况下甚至需要采用加压的方式来提高抗荷能力。显然,这些手段应用到军事上都不太现实。作为一种能够在大气层内外自由飞行,并且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的武器平台,即便要将飞行员绑在座椅上,也得让飞行员拥有操控能力,而不是像宇航员那样,把一切工作都交给计算机。
如此一来,就要求使用意识控制。
问题是,在过高的过载下,意识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根本高不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成了空天轰炸机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当然,早就有人想过用遥控的方式来控制轰炸机。问题是,在只能使用电磁通信设备的情况下,即便不考虑战场上的电磁干扰,也得考虑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干扰,因此在没有更加理想的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遥控操作的空天轰炸机也不现实。
正是如此,在2063年之前投入实战的空天轰炸机,实际上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天轰炸机,至少算不上是全空域作战飞机。这些空天轰炸机往往只能在大气层外作战,进入大气层后,作战性能甚至比不上20年前的轰炸机,更别说与j-22这类“终极”战斗机过招了。受此影响,空天轰炸机在战场上的贡献非常有限,往往依靠几乎无限的续航力,从本土起飞,打击敌国境内的重要目标,而且主要在大气层外投掷动能弹药,很少在目标上空进入大气层内活动。因为作战使用非常有限,所以共和国天军与美国天军都把重点放在了开发新一代控制系统上,而没有大批量制造不太成熟的空天轰炸机,甚至没有对空天轰炸机的性能做太高的要求。受此影响,在2063年之前投入使用的空天轰炸机更像是重量级的空天战斗机,即载弹能力相对有限,只能对重要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出动一次所能打击的目标非常有限,远远比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轰炸机。
从某种意义上讲。量子通信技术能在2062年广泛应用,头号功臣就是共和国天军。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开发量子通信技术方面,天军提供了70%的经费,并且承担了80%的基础开发工作,海军只提供了25%的经费、承担了15%的开发工作(另外5%的经费与5%的开发工作由陆军与陆战队共同承担)。因为开发难度非常巨大,特别是在最基础的层面上,连续失败沉重打击了科研团队的士气,甚至一度有人认为,量子技术很难走出实验室,所以对量子技术需求较低的海军一度打算终止开发,将已经取得的科研成功转为技术储备,把宝贵的资源用在其他领域,比如开发威力更大的电磁炮(当时共和国海军已经着手开发2000千克级电磁炮,甚至提出了5000千克级与10000千克级电磁炮的开发设想。为了使这些疯狂的计划得到最高统帅部的支持,海军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