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四十七章 准气象武器 (第1/3页)
肯定有很多人将打击俄罗斯的核武器库与30年前轰炸日本的核设施联系起来。
两者确实有相似形。但是不能混为一谈。
日本战争中,共和国也是在遭到战略袭击之后,对日本进行全面报复,并且通过摧毁日本的全部核设施,让日本完全丧失核能力。重要的是,日本的核设施相对分散,而且没有集中存放核武器与核原料。也就是说,只需要使用精确制导的常规弹药就能达到目的,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非常有限,加上季节影响,污染范围基本上集中在日本本土,没有向周边地区扩散,更没有对共和国本土构成威胁。毫无疑问,在这场战争中,这些相对有利的条件都不存在,甚至完全相反。不说别的,如果用常规武器去打击俄罗斯的核原料仓库,即便使用爆炸威力达到百吨级的第五代战术核弹头,也无法确保彻底摧毁,只要有核原料残存,轰炸就没有任何意义。前面已经提到。使用核武器的话,等于帮了俄罗斯。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要想达到目的,就得阻止放射性尘埃飘入共和国境内。
因为季节问题,只要放射性尘埃进入高空,肯定会随寒流南下,使共和国本土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成为放射性尘埃的污染区,等于大半国土受到污染。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不在共和国的承受范围之内。
问题是,要想摧毁俄罗斯的核武器库,肯定需要威力足够大的炸弹。
矛盾就在这里。爆炸威力小了的话,无法确保摧毁目标;爆炸威力大了的话,会使放射性尘埃升入高空。
客观的讲,不从其他方面入手,这个矛盾没办法解决。
从别的方面着手,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迅速回到地面上去,而要达到在这个目的,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来一场降雨,而且要在爆炸点上空、还要在爆炸前后到来,最好在爆炸前开始,在爆炸后持续几个小时。按照计算机模拟分析的结果,只要降雨量足够充沛,而且在爆炸后的持续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就能使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随同雨水回到地面上,将放射污染区域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问题是,俄罗斯当局在决定核武器库的地点时,肯定会考虑天气因素。
从长期保存出发。核武器库所在地自然是降雨越少越好。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俄罗斯的几座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库都在西伯利亚与远东的苔原上,年均降水量不到100毫米,而且集中在短暂的春季与夏季,冬季几乎没有降雨,连降雪都不是很多。要想依靠自然降雨,就得等到夏季,而且得等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可能遇到一场强度足够让尘埃落地的暴雨。毫无疑问,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到此,肯定有人想到了“气象武器”。
作为“超常规武器”,早在20世纪末,气象武器就受到了重视。当然,在技术水平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对气象武器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首先得认清楚,气象武器与“人工降雨”等干预自然现象、以达到某一目的人为手段并不完全一样。比如人工降雨的主要目的不是造成破坏,而是减少破坏,气象武器既然是武器,自然是以破坏、而不是以建设为目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将气象武器从理论变成现实,难度着实不小。
就拿降雨、准确的说是降水来说。众所周知。降水是水的自然循环的一中方式,即液态的水在受热后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然后在温度、压力等因素作用下,聚集成云,当云层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与过饱和状态,再加上一些细微尘埃,水蒸气就再度凝结成液态水,并且形成降雨,如果气温低于冰点,液态水就凝固成固态冰,降雨变成降雪、或者冰雹。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就是第一个转变,即让地表的液态水受热蒸发成水蒸气。
别看将一壶水烧干不算什么难事,可真要产生足以形成一场强降雨的水蒸气,需要的能量肯定非常惊人。以一场落在一个1千米乘以1千米的正方形区域内,持续降水100毫米的强降雨来说,降水量相当于10万立方米,也就是大约10万吨。即便在相对湿度为零的情况下,要将这么多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也需要大约2260亿千焦(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汽化热为每摩尔40.8千焦,相当于每千克2260千焦)、也就是大约2.26乘以10的14次方焦耳的能量。虽然这个能量看上去并不大,大约相当于燃烧500吨汽油产生的热量,或者相当于储存在250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即便能量转换效率仅有50%,也只相当于500吨16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但是一场强降雨的范围肯定不会这么小,而且一次性降水量也不止100毫米。如果降雨范围在一个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