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一百一十三章 西面开打 (第1/3页)
巴特曼方向上的战斗打了不到3个小时。攻守双方就交换了位置,让之前还对第7步兵师抱以厚望的杜奇威失望不已。严格说来,杜奇威不仅对第7步兵师感到失望,甚至对整个战局感到绝望。
作为联合司令官,杜奇威可以安排战术行动,却不能插手战术指挥。
杜奇威也当过前线指挥官,深知前线指挥官在战场上的处境。当年,杜奇威在半岛战场上指挥第2陆战师作战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被别人指手画脚。不管怎么说,前线指挥官最清楚战场上的情况。如果不信任前线指挥官,就没有可能取得胜利。
收到第7步兵师的报告后,杜奇威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联系正在东地中海活动的航母战斗群,要求海军尽量为巴特曼方向上的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即便不能突破共和国空军的防空拦截线,也应该尽量使用远程弹药打击共和国陆军的预备部队,减轻第7步兵师的正面压力。
非常可惜的是,因为战场在内陆,所以美军战舰上的电磁炮派不上用场。
接下来,杜奇威只能在不断发来的战报中等待交战结果。
从后来公布的一些资料来看,因为在第7步兵师发动进攻后不久,第十战斗单位就发动了反击。所以发生在7月7日夜间到8日清晨的这场战斗打得非常混乱,交战双方的很多部队都没能完成任务,特别是第7步兵师,很多营连级战斗单位在遭到反击后就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根本没有办法完成作战任务。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有双方的电子干扰。
准确的说,是通信干扰。
夺取制信息权,已经成为现代战争取胜的基本手段。中东战争爆发后,交战双方就一直在争夺制信息权。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战前,共和国设法干扰美国的军事侦察卫星,就是夺取制信息权的一种手段。战争期间,双方在制信息权方面的斗争更加激烈。因为双方都拥有强大的干扰与抗干扰手段,所以从一开始,双方就采用了压制式干扰,即对所有通信频段都进行干扰。别的不说,美国空军就在黑海上空与东地中海上空部署了数架携带了大功率干扰设备的电子战机,时刻不断的对战区内的远程通信联络进行干扰,并且为己方的通信联络提供支持。共和国空军也不例外,在巴基斯坦南部地区上空与伊朗东部地区上空部署了好几架电子战机,持续不断的压制美军的通信联络。在如此强大的电子干扰下,交战双方的长途通信系统几乎全面瘫痪,只能依靠以激光为主的短距离通信系统。虽然依靠战术信息共享平台,能够确保通信联络,但是却很难正常指挥作战行动,特别是在大规模战斗中,给各级作战部队安排作战任务。受此影响。战争打到这个时候,交战双方的航空兵都没有能够发挥太大的作用,就是因为干扰过于严重,让双方的地面部队无法及时向航空兵提供战场信息。随着绝大部分固定目标已被摧毁,在需要打击具有时效性的移动目标时,空军很难在无法及时获取战场信息的情况下发挥作用。
之前的地面战斗还不算激烈,所以通信系统受到干扰的影响还不明显。
随着双方主力部队登场,而且在对攻战中遭遇,通信干扰的影响就显现了出来。
相对而言,在这种对双方都不太有利的情况下,第十战斗单位吃的亏要小得多,也就占了便宜。
不管是谁,都不能低估空降兵的独立作战能力。
作为一支由空降部队改编而来的作战部队,第十战斗单位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独立作战能力,各级指挥官也非常擅长单独作战。更重要的是,李东石的指挥方式也非常适合独立作战。按照作战任务的时候,李东石仍然保留了在空降153旅的指挥风格,即让各级指挥官充分了解他的作战意图,知道该如何打赢这场战斗。如此一来,与后方失去联络后,各战斗单位仍然能够准确无误完成作战任务。
可以说。这也正是裴承毅把第十战斗单位放在战场中央的原因。
从裴承毅的部署来看,第十战斗单位从一开始就担负起了衔接两个方向的重任,因此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有很大的灵活性,需要指挥官根据局势做出准确判断。虽然凌云霄也有这样的才能,不会比李东石差,但是他指挥的第一战斗单位更像是一只捏紧了的拳头,能在攻坚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战斗力,不然裴承毅也不会让第一战斗单位去强攻锡尔特。第十战斗单位的独立战斗能力,赋予了他们最灵活的作战方式。
由此可见,在用兵与知兵方面,没有在基层部队服役的裴承毅反而超过了杜奇威。
事实上,杜奇威也没有选择。
按照他的最初安排,第7步兵师的任务是前往以色列,代替以军守卫戈兰高地,并且保护美以联军的后勤保障线。毋庸置疑,这是第7步兵师最擅长的作战任务,也是最能发挥第7步兵师战斗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