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六十九章 司令官的价值 (第1/3页)
裴承毅开始调兵遣将。杜奇威也没闲着。
与洛布林夫人谈过之后,杜奇威像是吃了颗定心丸,开始集中精力准备战斗。虽然连杜奇威的几个主要参谋都知道,国务卿的话算不了数,还在国防部任职的史塔克还专门给杜奇威打了电话,提醒这位前上司,不要对联邦政府抱太大的希望,更不能被洛布林夫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但是杜奇威根本没有把参谋与史塔克的警告听进去,像20年前那样,以一名军人的身份投入了这场战争。
不管杜奇威是怎么想的,他首先要做的都是加强情报搜集工作。
因为与国防部的特殊关系,所以在拿到洛布林夫人的授权之前,nsa(美国国家安全局,隶属于国防部,掌握着美国八成的军事侦察卫星)就按照杜奇威的吩咐调整了数十颗军事卫星的轨道,重点监视共和国在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
杜奇威非常清楚,裴承毅不可能完全依靠战略力量发动战争。
虽然杜奇威有理由相信,战争初期,裴承毅会利用共和国的战略打击力量,特别是战略轰炸机对付一些高价值目标。哪怕按照共和国国家元首获得的战争授权。不能轻易调动战略部队,裴承毅也可以利用部署在国内的重型战斗机,以长途奔袭的方式打击最重要的战略目标,达到瘫痪敌人指挥机构、摧毁敌军抵抗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大规模战争中,不管是战略航空兵还是长途奔袭,都不足以完成全部打击任务,必须动用足够的战术航空兵。也就是说,裴承毅必须提前部署战术航空兵。
既然是部署,就得有所准备。
不管是部署到战区,还是部署到战区附近,都得让军事基地提前做好准备。
在杜奇威看来,因为共和国在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没有足以容纳发动一次大规模空中打击的全部作战飞机的军事基地,而且共和国当局不会以宣战的方式发动战争,所以裴承毅不大可能在战斗打响前向战区部署空中力量,会把战机部署在战区附近,也就是邻近波斯湾的南亚地区。考虑到共和国空军的主力是j-16与j-17,这两种第五代战斗机在不加油时的对地打击半径都在1500千米以上,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后的作战半径接近2500千米,如果返航航程适当缩短,足以在一次空中加油之后打击3500千米外的地面目标,或者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打击2500千米外的地面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战斗机在完成打击任务之后前往伊朗、伊拉克与叙利亚的空军基地,那么部署在共和国西北地区的战斗机可以在进行一次空中加油之后奔袭土耳其,而部署在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战斗机则不用空中加油,可以直接奔袭土耳其。
按照史塔克提供的分析数据,在不考虑持续作战的情况下,共和国空军能在第一轮攻击中投入800架战术战斗机与60架战略轰炸机。摧毁近4000个高价值目标,而土耳其东南地区值得在第一轮轰炸中打击的高价值目标不会超过800个。也就是说,共和国空军可以以5对1的方式确保在第一轮打击中摧毁打击范围内的所有高价值目标。
问题是,不可能不考虑持续作战的问题。
如果土耳其是那种用一次空袭就能打垮的国家,共和国也不用如此大张旗鼓的制造战争氛围了,美国也不会因此而卷入战争。
作为共和国最优秀的指挥官,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官,裴承毅不可能不考虑持续作战的问题,也就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针对这一情况,杜奇威让史塔克利用五角大楼的相关部门做了全面分析。
杜奇威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仿照裴承毅的作战方式,寻找一种最有效率的战术。
多年的接触让杜奇威相信,裴承毅是一个非常注重效率的指挥官。事实上,裴承毅能够取得如此傲人的军事成就,关键就是重视效率,总能把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胜利。
按照五角大楼的分析结果,裴承毅最有可能在靠后部署航空兵的情况下,提前向战区内的几处空军基地部署地勤人员。也就是说,与杜奇威的猜测相差不大。因为共和国正在与伊拉克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所以五角大楼的分析人员认为。裴承毅将借此机会完成前线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演习区域足够大,不可能监视整个地区,即便能够监视,也会受演习干扰而无法准确判断对方的准备工作达到何种程度,只能断定对方已经做好准备,即航空兵的保障部队已经部署到位。
如此一来,杜奇威别无选择,只能盯紧南亚地区的空军基地。
这次,杜奇威有足够的信心,能够在裴承毅采取行动之前有所收获。
按照nsa提供的数据,共和国空军、海航与陆航总共只有不到200架加油机,其中由大型民航客机改进而来、能够一次为8架重型制空战斗机或者12架轻型多用途战斗机补充上百吨航空燃油的大型加油机只有6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