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四十六章 首相眼里的战争 (第1/3页)
4月20日,“第二次英阿马岛战争”成为全球新闻媒体的唯一话题。
因为欧洲所处时区比南大西洋早了4到5个小时。闵瑞麟率领的“华安军团”登上马岛的时候欧洲大陆正好迎来第一道晨光,所以增援部队到达阿根廷港之前,英国政府已经收到了马岛驻军的战斗报告。
阿军突袭斯坦利港,怎么可能?这是乔治收到消息后的第一反应。紧接着,英国首相想到了前几天收到的情报。肯定是那支从中国雇佣的军团突袭了斯坦利港,并且在驻军做出反应前占领了斯坦利港。
可是,几百名突击队员用什么方法登上马岛的?
清醒过来之后,乔治立即联系了国防部,要求国防大臣立即搞清楚这个问题。
因为突击部队率先攻占的航空控制中心也是整个福克兰群岛的远程通信中心,所以英国首相不得不在焦急与无奈中等待了近1个小时。
在这1个小时内,乔治没有让大脑停转。
战争突然爆发,即要做出果断决策,又要首先理清头绪。
如果挑战“大英帝国”的仅仅是南美洲那个夜郎自大的国家,乔治就不用度过数十个不眠不休的夜晚,英国政局也不会持续动荡20年之久。20年前,当选地方议员时,乔治就知道,随着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转变,英国只能在两个超级大国、与一个正在努力成为超级大国的地区组织的夹缝中求生存。作为工党成员,乔治却始终坚信,投靠任何一方都不是确保英国利益的最佳办法。只有在各方势力中周旋,依靠英国的国际影响力,扮演战略平衡者的角色,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英国利益。正是凭借这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乔治在2027年战胜了党内竞争者,成为工党党魁,并且在7年后(英国大选每7年举行一次)率领连续在两次大选中一败涂地的工党击败了保守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并且与第四大的自民党组建联合政府(按照相关制度,在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获得议会半数以上席位的情况下,首先由第一大党出面联合其他政党,组建联合政府),再次成为执政党。
不管在哪,理想与现实总有很大的差距。
乔治住进唐宁街10号不到1年,印度战争爆发。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变迁,印度与英国的关系大不如前,但是印度仍然是英联邦成员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英语国家,也是最受英国选民关注的国家之一。
面对这场由超级大国挑起的战争,乔治领导下的英国多少显得有点无可奈何。
就连美国多没有介入的胆量,英国还能做什么?
除了抗议,还是抗议。
对英国首相来说,印度战争在半年内结束,恐怕是最好的“结局”了。因为在竞选的时候,乔治就信誓旦旦的告诉选民,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及得到公认的核大国,英国有能力、也有义务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如果印度战争持续1年半、哪怕持续1年,英国政府仍然无所作为的话,乔治在大选中喊出的誓言就将成为一句空谈,成为政治对手的笑柄。问题是,英国能有什么样的作为?毫无疑问,英国不可能有所作为,也不能有所作为。正是如此,印度战争结束后,乔治在国际社会上频频露面,最终促成全面核裁军首脑峰会在伦敦举行。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主动承担起这场应该由共和国出资主办的峰会,算是乔治在暗中感谢王元庆吧。
只不过,这种小恩小惠,远远化解不了英国与共和国的矛盾。
从根本上讲,英国与共和国没有矛盾,所谓的矛盾,也是共和国与美国的矛盾。
自从纪佑国在2015年访问阿根廷之后,共和国就在阿根廷做文章,反复利用马岛争端打压英国。只不过,共和国的行动不是毫无目的。也不是没有针对性。如果结合同期发生的国际事件就不难发现,共和国的每次举动都有明确的针对性。比如在2015年与阿根廷签署巨额军售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英等国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中采取的偏袒印度的单边政策采取的回应;又比如在2017年首次向阿根廷输出当时极为先进的混合电力潜艇,是对美英等国在东海冲突中的表现做出的反应。因为马岛争端不仅仅是英国的问题,也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关系,所以每当美英在共和国的周边制造麻烦的时候,共和国就会针锋相对的在南大西洋搞点问题出来。
万幸的是,20年来,共和国的行动很有“节制”。
虽然为了迎合选民的胃口,乔治一再表示,福克兰群岛是大不列颠王国与国王陛下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名义上,福克兰群岛是英国国王的私人土地),英国政府绝不容许任何国家对福克兰群岛构成威胁,但是在私下,乔治不得不承认,共和国在“援阿”方面非常克制,马岛争端能在20年内“热而不爆”,与共和国的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英国不是受害国,而是受益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