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铿锵玫瑰 (第1/3页)
虽然只是一场商业比赛,但比赛结果还是引起了全国媒体的报导。
《圣经日报》以欧楚良比赛最后那脚偷袭的任意球为背景报道了这场比赛——一个可以进球的守门员!
《南方青年报》还算客观——米兰整体实力要强于辽足很多,这只是一场教学比赛。
《体坛周报》则高调以欧楚良、李鉄和商议的视角表明,旅欧的球员在战术层次上就比国内球员高出一大块,球员要想取得进步,必须走出国门,见识一下全新的世界。
虽然这场比赛并不是头条新闻,但是有关欧楚良和米兰的报导充斥着每一个角落。
在球迷眼里,不就是期待这一届的国奥年轻球员大杀四方吗?
还有谁比欧楚良更有代表性呢?
尤其是江湖-足球网,几乎将欧楚良捧上了天。
“世界第一门将!”
“攻守兼备守门员!”
“进可攻,退可守,世界上最全能的足球运动员。”
诸如此类的一系列词汇几乎将欧楚良吹上了天。
在这之前,如果说欧楚良的扑救灵敏,门线技术好也就罢了,毕竟欧楚良是个门将;但现在他竟然可以做出马赛回旋,牛尾巴,甚至任意球直接攻门这一系列“花活”,那就彻底超出了球迷认知的范围。
欧楚良的“强势回归”令国内球迷信心大振,顿时觉得这次奥运会预选赛已十拿九稳。
在米兰回意之后,李鉄和商议两人去国奥报道,而欧楚良则因为其特殊性,被特批成“技术指导”前往京城,充当女足队员的技术助理。
孙文、高虹这些女足队员们见“小欧指导”再次光临,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口,纷纷要和欧楚良合影。
六月来临,备战19日在美国开幕的第三届世界杯女
足赛的中国姑娘们即将踏上征程,准备又一次为中国足球
书写辉煌。
从美国巡回比赛回来以后,女足姑娘们就一直封闭在北京西山八一队训练基地训练,期间只安排了二次记者的集体采访,其他时间一律向记者说:“NO”。
即使从福建、上海等地专门为采访女足远道而来的记者也不例外,必须从足协新闻办公室开具介绍信,然后由足协通知基地办公室,办公室再通知基地门卫,经过了这样几道手续才能进到基地里。
除去足协安排的集体采访外,没有记者能够以这样的程序进入基地采访。
而为了满足球迷的需要,即使采访不顺也得硬着头皮想办法搞到女足训练的情况。
于是呼,不少记者爬了一小时山路才到达基地的记者们纷纷从山顶上绕过基地,到半山腰去看女足姑娘们训练。
大赛尚未打响,战之前的紧张气氛就已经显露无余。
“一二一,一二一!”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清晨一早,口号声就在足球场响起。
欧楚良早早起来,穿戴整齐,担任体委带着女足队员们跑圈。
简单的热身后,再做一些拉伸运动。
上午的时间里,欧楚良会带着队员做一些基本练习;下午的技战术讲课,以及如何面对不同的对手,则成为女足姑娘们最喜欢的课程。
每到这个环节,欧楚良就会像一个“老学究”一样戴着一副平度眼镜,拿着个木棍做的教鞭,在黑板上画一些战术讲解图。
大多数时间里女足姑娘们会耐心听讲,当主教练马原安等旁听人员不在时,便一个个举手发文,给欧楚良讲一些“荤段子”。
“小欧指导,在意大利过的怎么样呀?有没有处个女朋友?”
“是不是不喜欢外国的口味?你看姐姐怎么样?”
“哈哈,没相中不要紧,说,喜欢啥样子嘛?是长头发还是短头发?要不要姐姐给你介绍一个?”
如此一来,每天的战术讲解都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哪怕是最严厉的队长孙文,也会在休息是给欧楚良塞一些糖果点心等小食品。
与其说女足姑娘们把欧楚良当弟弟看待,不如说当儿子来养!
为了能达到赛前高强度和高质量的备战目标,足协为女足做了两手准备。
一是有了良好的后勤保证。这次女足姑娘们不仅住上了有彩电、空调、卫生间的单人间,就是每天200块钱的伙食费也足以令人为这样的后勤保证而感到高兴。
其次足协还特意从秦皇岛调来了一批十六七岁中国足球学校的孩子们作为女足姑娘的陪练。这些孩子虽然还没有完全长起来,但在身体对抗上还是要优于女足。
在四月份的葡萄牙的邀请赛中,中国女足夺得了冠军。在此之前,女足曾四次参加了这一赛事,今年是首次夺冠。
在之后的美国之行中,中国女足又连续两次战胜了美国女足。
于是,国内外舆论把中国女足作为了本届世界杯最有希望捧杯的队伍。
面对这些舆论,主教练马原安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中国女足虽然在今年的一系列赛事中成绩不错,但没有绝对优势。特别是对德、美等国并不占优。
他说:“中国女足的平均年龄是26,8岁,这在各队中是偏大的,年龄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