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冷雨夜 (第1/3页)
若说戛纳电影节的来历,还得追溯到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末。简单说呢,就是实体战争背后的文化战争。
当时,法国有感于德国和意大利高涨的法西斯主义气焰,特别是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1936年大力运作莱尼•里芬斯塔尔拍摄当年的柏林奥运,之后便成为那部赫赫有名的纪录片《奥林匹亚》。而且,此片还强势入围了193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并夺下最佳外国影片“墨索里尼奖”。
于是乎,时任法国公共行政及艺术部长的尚•杰伊,就接受了别人的建议,决定在戛纳创立新的国际电影节。
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宣传对垒。
第一届电影节的全名,叫国际电影节,首任主席是路易•卢米埃尔。他的名字或许很陌生,但他的功绩却足以闪耀千古。
1895年,正是这个家伙和他的兄弟一起,发明了电影。
1939年8月开始,好莱坞巨头米高梅用豪华邮轮载着美国明星如GaryCooper、Annabella、NormanShearer、GeorgeRaft来到戛纳办派对、庆宴,一时之间吸引不少影迷驻足。但是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电影节随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国、英国对德国宣战。
直等到二战之后,在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支持下,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再办戛纳电影节,这是实实在在的第一届。
不过在2002年,电影节才把官方名称定为“戛纳电影节”。
电影节的活动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
有两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非竞赛部分以提拔新人为主,其中”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发掘了不少颇具潜力或业有成就的导演。
……
5月11日,阴。
这个海滨小城正是雨季时节,据场刊的周边新闻介绍,从今天开始持续一周左右,皆是连绵细雨。
此时是早晨,天光灰蒙,被生物钟影响的人们似乎也变得慵懒,街道难得萧条。而房间里,隔着薄薄的窗帘,外面的黯淡交融了室内的沉埋,浸成一种奇异的清冷色调。
理论上,这种气氛,是个忧郁哀愁的好光景,但被窝中的俩人,却颇为没羞没臊的在打打闹闹。
“呼!”
褚青猛地掀开被子,吐出一口长气,道:“不跟你玩了,一身都是汗,我洗个澡去!”
“哎呀,别跑啊!”
范小爷趴在床尾,用被子紧紧的裹住身子,只露出个脑袋,笑嘻嘻道。
“不跑我就死了,你怎么跟疯了似的?”
“说明你年纪大了,精力不行了喽!”
丫头看着他闪进浴室,自己也没什么意思,就拽过笔记本查看新闻。内地的媒体自然没有,国外的看不懂,还好有港台可以瞅瞅。
不过也不是主要的,只是边边角角的带了一些,好生无聊。
过了一会,她才爬起来,穿戴立正。褚青也收拾妥当,准备去见汪超。
汪超是昨天深夜到的,太晚了就没打扰。
《蓝宇》今天晚上放映,《安阳婴儿》是明天下午,他只能待两天,看完自己的片子就得回去。
国内有家大型的传媒公司联系他,准备做海外出版的事儿,也是个忙人。
其实对汪超来讲,能看到作品在戛纳正儿八经的放映,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至于什么拿奖,什么国际发行,都不敢去想。
俩人搁酒店见的面,熟人了,也不必客套,简单聊了聊。褚青主要讲讲电影节的各种花絮和规则,以及《今年夏天》的苦逼营销。
由于资金缺乏,做不了大规模宣传,只能干巴巴的窝在展台,等着瞎眼兔子撞上门。
目前,仅有那笔六万美金入账,昨天更是一份合同都没谈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