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两个时代的碰撞 下 (第1/3页)
打酱油是一个态度,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
打酱油是一个生活,既不是简单的路过,也不是单纯的看热闹;
打酱油是一种娱乐,冷眼旁观他人的喧嚣,静静品味自己的沉默。
——在穿越时空、抵达民国时代的上海滩之初,无论是作为先行者孤身至此的金奇娜,还是之后带着大兵团穿越的王秋等人,对待本时空的国共斗争都是秉持着同一个态度:那就是“打酱油”!
对于金奇娜,或者说爱新觉罗.奇娜,这个标准的“满洲姑奶奶”来说,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在**眼里,她这个满清郡王家出身的格格,都是一样的“前朝余孽”,属于需要提防和打击的“黑五类”。以她的身份,想要加入**本身已经很难,即使成功入党了,未来究竟能不能混出头还不好说,熬到文革多半还要被打倒批臭,眼下的生命危险更是实实在在的,更别提其它方面的种种付出了。
——她可一点都不想被送进白公馆、渣滓洞去与江姐作伴,更不想自家女儿跟小萝卜头一个下场。
因此,与其吃力不讨好,在白色恐怖时期冒着被事后清算的危险投身革命,还不如从一开始就置身事外打酱油,只是看情况写几篇打擦边球的“开明文章”,混一个“民主进步人士”的护身符就可以了。
对于王秋这位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党员,还有他身边那两位根正苗红的政委来说。这个时空的党组织更是一个令人无限纠结的玩意儿——从本心来说,王秋其实是很佩服当年那些慷慨激昂、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革命者,并且心向往之的。那些革命先辈无论在日后如何蜕变。至少当时真的是燃烧着自己年轻的生命,抱着一腔追求人类解放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在奋斗,为实现心中的理想而甘愿献身……
只是……佩服归佩服,向往归向往,真要王秋投入其中,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他肯定是不干的。
——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活得很穷、很苦、很屈辱,反抗压迫的战争虽然残酷,但不反抗的话当真是连生命和希望都没有了。就算烽火连天又能糟糕到哪里呢,大不了一块儿同归于尽!而现代的中国人已经过上安稳的日子了,对于战争肯定要患得患失的——在意的东西比以前多了,心理自然就发生了转变。
拯救中国是革命前辈那一代人的任务。而王秋他们这一代人的任务。则是让中国迈上世界的巅峰!
此外,还有一个更纠结的大麻烦,如果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站在面前,自己该怎么办?
要知道,在过去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很多“革命青年”与其说是在信**,倒不如说在信老毛,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农村还有拿老毛画像和红宝书来辟邪的做法。而在城市里,出租车和大卡车司机也普遍喜欢在车窗玻璃上吊一个老毛画像挂坠。作为守护神符……比如在王秋的那辆小皮卡里就有一个。
简单来说,**之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尤其是党员,就仿佛耶稣之于现代的西方基督徒。
所以,只要想一想这样的场面,王秋就觉得脑仁发麻,肝儿直颤……虽然穿越了这么多回,他也不是没有见识过历史上的大人物,比如凯撒和庞培,如今早已是见怪不怪……但那可是**啊!
另一方面,根据王秋和杨教授的分析讨论,如果眼下的**是老毛当家,那么至少还能够比较理智地谈一谈,交换一下立场,即使实在谈不拢,那么顶多也就是一拍两散,不会让人陷入无限的纠结之中。
可问题在于,如今的红军还没开始长征,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国”依然是王明、博古、李德这帮人,还有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当家。而按照后世教科书的记录,这帮人差不多都是思维极端奇葩的“原教旨主义者”,军事政治能力拙劣倒也罢了,更要命的是在很多问题上简直是没法交流!
在现代世界的网络论坛上,王秋同学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极为刻薄的评论——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中国的绝大多数运动都符合牛顿三大定理: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推动中国,符合第一定理;运动起来后就不会停止,符合第二定理;碰到头破血流才会转变方向,符合第三定理……
而在此时中国的混沌乱局之下,诸位逐鹿天下的“操盘手”之中,就有好些人一直是如此作为。
比如说,蒋介石就不顾一切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到了疯魔的地步。而且,他还千不该万不该做得如此没遮没拦,不仅直接喊了出来,还血腥镇压反日运动,丧权辱国到了奇葩的境界……最后一直闹到头破血流、名声狼藉,举国上下都以为他铁了心要给日本人当儿皇帝——可他到最后居然没有投降当汉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